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-故事网!

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
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
客服

注册 登录

网站导航

站内公告:

南传佛教圣地

当前位置:首页 - 南传佛教圣地

再去鸡足山(下)

发布时间:2017-01-09 17:40:01 作者:当代佛教

      

三千年前,释迦牟尼佛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,是时众皆默然,惟有十大弟子之一的大迦叶尊者,领会佛意,破颜微笑,释迦牟尼知其已悟己意,便令他持自己的金缕袈裟、盂钵到华首门入定,等待未来佛弥勒出世时才开门向其传承佛祖衣钵,并为其弟子,追随弥勒佛教化众生。因这必将到来的未来,华首门又被佛教徒称为“中华第一门”。

再去鸡足山(下)

从这遥远的历史传说中回过神来,我思忖这放光寺隐匿于这华首门千仞悬崖之下,茂林密布,真可谓是灵山中的灵地。而寺里的常住师父们,有的自上山之日起便未曾再下过山,这在常人看来平淡如白纸的山居生活,他们却是几年如一日,深居简出、勤于修行、深入经藏。他们遍布的慈悲,无人能及,他们日日持戒修行,时时在做净化人心、净化社会的工作,这不是偶发的善念或短暂的善行,是终生及尽未来世,都是如此利益群生的行愿,令人赞叹。

沉吟间,走到了寺边一处堆木料的简易工棚,想正好可钻进这无人处去休憩一番,拨开篷布探头进去,却见木板台上一僧人在打坐,正是德海师父。想他真是勤于精进,中午时光怕在寮房扰到别人,自己寻了这么一个角落来独修。我带着敬意悄然走开。

在寺里盘桓几日,偶尔叹息寺院的清苦生活,被几位师父听见,回复我说这里的条件已经算是很令自己满意了,西去放光寺十数公里山路之遥的茅棚区常有苦修僧隐居,那里与世隔绝、水电不通、粮草奇缺,是真正的艰苦地方。茅棚区有几处,其中一处叫木香坪,有位名叫普觉的法师在那隐修多年。 我于是决心先去木香坪看看。打听好路线,便把我这场原本游山玩水的旅途带到了那森林更深处。离别时分,德海师送我到寺门,嘱咐我既结佛缘,便当众善奉行而诸恶莫作。我应了,想起他从遥远北国到这西南陲地,孑然无家,无亲无故,心下黯然。他似看出我的心思,便道:“心安即归处,何处不是家?”他目送我走远,路一转弯,他便隐在了密林背后。拖了多日的那根木料,还在路上等着他。 无人

木香坪不近,我一路在海拔高低间行进,时而钻入遮天蔽日的森林,时而行走在风光绮丽的悬崖边,时而淌过林间的小溪水。幸好沿路有前人路过留下的标记,不然我几欲迷路。我不差的脚力,这一走便是两三小时,终于远远望见木香坪了。

再去鸡足山(下)

它在海拔三千四百米左右的山脊上,是面积达两千多亩的高山草原,正当夏末秋初,数十种各色野花嵌在青草中,绵延舒展,让人胸怀敞亮。这么浩瀚的草甸里,四野望去无人烟,只有散落各地的牛羊安然吃草。爬到草甸最高处远眺,竟可以看到遥远的洱海在如黛青山中粼粼闪光。这真是一片让人情不自禁想放声歌唱礼赞的芳草之地。

既是最高处,四周物事一览无余,我看到了藏风低洼处有一间茅棚,那自是某位隐修者的住地了。在鲜花绿草间稍作休憩,我便一路下到那茅棚边去,简陋的木门半掩着,在外面轻呼几声,无人应答,于是推门弯身进了去。茅屋里并无人在。眼见着木条搭成的高台上供奉着释迦牟尼佛像,低矮的桌上则放置着许多经书,墙根下几个石头堆砌而成的火灶上置着一个被烟熏得发黑的铝锅,火灶旁散落三两根面条屑,看来,这面条便是主人惯常的食物。

猫腰出门,屋旁人为辟了一块地,里面零星长着青菜,菜已抽薹,想必这菜蔬就是他佐餐的佳肴。门前小径去处是一片低矮树林,草甸里极小的水流汇聚到树荫下,成了一汪水潭,走过去,一头牛在饮水,而潭边搁着一只破水桶,看来,这便是茅棚主人的水源了。看着他们在这荒郊野岭的生存环境,不禁心生万般敬意,若非有信仰支撑、有自己对生命体验的追求,我等凡辈又岂能放下红尘繁华至此?

山中修行的意义对于修行者来说,就如研究生院之于世俗世界中人。修行者首先需要在寺院、道观或者儒家的书院里跟随师父学习,而在此之后,如果他们想有更深的领悟,就会选择入山修行。入山的根本目的是隐居独处。并非所有人都适合独处,但对于那些希望超越教法字面含义,进入真正领悟的修行者来说,独处是必不可少的。在中国,所有选择隐居修行的人,其目的都不是抛弃其他人,而是通过隐居修行来获得救助他人的方法和能力——自助,而后能助人。

我在四周转了半晌也没遇到人,想想自己因缘如是。这一番木香坪关于隐士的探寻,本也只是一场兴之所至的即兴之旅,所以无所谓开始也无所谓终结。

无相 我于是决定返程,一路折回鸡足山顶去。既放下了寻访隐者的念想,这一程也便就专心观赏起沿途景色来。 鸡足山因其地处中国汉传藏传南传佛教交汇地,以及世界佛教禅宗发源地、迦叶尊者守衣入定于其华首门之故,奠定了它在佛教界的崇高地位。这里历代高僧辈出,文人墨客都纷至沓来。

再去鸡足山(下)

往峰顶行去,路遇苍松翠柏之虬髯,掬曹溪水之清洌,观山间流云之多变,惊束身峡之险峻,去往山顶的这一程,可谓步步是风景、处处皆可成文章。最后到得鸡足山海拔3248米的最高处金顶,心旷神怡,目力所至处,但见万壑松涛,山中奇峰汇聚,危岩千仞,远山、洱海、碧空和云海,浩浩荡荡,气象万千。近景则纯金打造的金殿,辉煌耀目;楞严塔造型秀美,直入云端;金顶寺则临崖而建,恢弘庄严,民间流传鸡足山的灵验和有求必应与寺外缭绕的香烛遥相呼应。有了这胜状,无怪乎自古迁客骚人多会于此,而百姓们也不远千里至此祈求庇护。

无终

下山的路,便是越走越轻快了,沿途诸寺未再一一参访。华首门前的一百零八拜,让我突然知晓所谓的隐者,不仅遍布在这鸡足山上,也遍布在大泽和沙漠之中,遍布在城市乡野里。在放光寺,在木香坪,在都市的车流人海里,都可以找到他们的身影。或许正是内心的无上清凉,在闹市里,他们也可以悠然见南山,隐然独享自己的安然和宁静。

再去鸡足山(下)

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生命的起点一路跋涉而来,途中难免患得患失,背上的行囊也一日重似一日,令我们无法看清前面的方向。在这场漫长的旅行之中,有些包袱一念之间便可放下,有些则或许背负经年,更有些竟至令人终其一生无法割舍。但所有这些,都不过是我们自己汹涌变化的内心捏造出来的幻象罢了。

  赞助、流通、见闻、随喜者,及皆悉回向尽法界、虚空界一切众生,依佛菩萨威德力、弘法功德力,普愿消除一切罪障,福慧具足,常得安乐,无诸病苦。欲行恶法,皆悉不成。所修善业,皆速成就。关闭一切诸恶趣门,开示人天涅槃正路。家门清吉,身心安康,先亡祖妣,历劫怨亲,俱蒙佛慈,获本妙心。兵戈永息,礼让兴行,人民安乐,天下太平。四恩总报,三有齐资,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,生生世世永离恶道,离一切苦得究竟乐,得遇佛菩萨、正法、清净善知识,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,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。

免责声明:本网站为佛教网站,非赢利性网站,内容多转载自网络,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,请通知我们,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,谢谢合作!

网站所有文章、内容,转载,功德无量。(未经允许,禁止复制网站模板)

联系QQ:  站长信箱:zgddfj@163.com

[沪ICP备06053729号]

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